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消化内科临床上的多发病,其主要指发生于患者结肠、直肠位置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早期可出现血性腹泻的表现,同时腹痛,脓血便,体重减轻,里急后重等症状。文献[2]资料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好发于20~50岁人群,且其发病率近年来逐年上升,对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2]。近年来,联合肠道益生菌类药物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获得了较广泛的应用,且效果已获文献[3-4]临床实践证实。为了提高患者的疗效,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病房接收的25例UC患者,确诊后采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用药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病房2015年1月-2016年12月接收的50例UC患者,纳入标准:(1)均满足UC的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入院后均经电子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3)意识及精神状态均为正常;(4)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同意;(5)经笔者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肝及肾等器官性疾病者;(2)合并恶性肿瘤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不配合本研究者。将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考组25例,包含男15例,女10例;年龄20~56岁,平均(37.)岁;平均病程(3.)个月。研究组25例,包含男26例,女9例;年龄21~58岁,平均(38.)岁;平均病程(3.)个月。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参考组 患者入院确诊后选取美沙拉嗪(生产企业:黑龙江省葵花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5 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用药,口服,1.0 g/次,4次/d,以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2.2 研究组 患者在参考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生产企业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5 g/粒,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用药,口服,4粒/次,2次/d,以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2)肠道菌群分析:治疗完毕后收集患者的新鲜粪便,以连续稀释法稀释标本为10-1~10-10,并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之上。然后把培养皿放到37 ℃恒温箱中行24 h的需氧培养,再放入37 ℃厌氧罐中行42~48 h的厌氧培养。计算相同稀释度下的平均菌落数。(3)治疗前后经电子肠镜对患者的结肠黏膜变化进行观察,收集病变组织当作标本,光镜下行HE染色组织切片。病理分级标准:0级(0分):中性粒细胞没有对黏膜固有层进行浸润;Ⅰ级(1分):黏膜固有层受到少数中性粒细胞(<10个/HPE)的浸润,牵连少数隐窝;Ⅱ级(2分):黏膜固有层受到显著中性粒细胞(10~50个/HPE)的浸润,牵连超过一半的隐窝;Ⅲ级(3分):黏膜固有层受到大量中性粒细胞(50个/HPE以上)的浸润,隐窝脓肿;Ⅳ级(4分):黏膜固有层产生显著急性炎症,且合并溃疡。(4)疗效评估标准。根据文献[5-6]中的疗效标准制定。①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粪常规阴性,结肠镜完全恢复;②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显著缓解,粪常规阴性,结肠镜检查黏膜存在轻度炎症,或产生假息肉;③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结肠镜检查无显著变化,或出现恶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组别 显效 例(%) 有效 例(%) 无效 例(%) 总有效率(%)研究组(n=25) 6(24. 0) 17(68.0) 2(8.0) 92.0参考组(n=25) 2(8.0) 15(60.0) 8(32.0) 68.0字2值 9.523 8 1.388 9 18.000 0 18.000 0 P值 0.002 0 0.238 5 0.000 0 0.000 0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肠道菌群情况比较

研究组的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明显少于参考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多于参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情况比较 [lgCFU/ml,(x-±s)]组别 肠杆菌 肠球菌 双歧杆菌 乳杆菌研究组(n=25) 7. 7. 9. 8.参考组(n=25) 8. 7. 6. 7. t值 2.423 0 2.043 8 9.630 9 2.878 6 P值 0.019 2 0.046 5 0.000 0 0.005 9

2.3 治疗前、后患者的病理分级情况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