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黑龙江省医院马晟利:口腔微生态失衡有损于人

 

东北网健康频道消息(通讯员衣晓峰 康艳立)什么是口腔微生态?人体微生态与感染性疾病有何关系?若是微生态失衡,究竟会酿成哪些疾病?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滑入口腔微生态紊乱的误区?就这些公众关心的话题,黑龙江省医院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口腔医学中心主任马晟利教授进行了解读和答复。

微生态平衡有益健康

马晟利教授解释说,人体体表和体腔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细菌),这些正常菌群经常从不同环境进入人体,植根于胃肠道、口腔、泌尿道、皮肤、呼吸道等,继而不断生长、繁衍后代,与其生存的微环境共同构成人体微生态系统,并铸造而成机体的重要生物屏障。研究表明,微生态系统就像人体的一个重要生理功能\"器官\",是人类适应环境生存、健康、遗传、疾病和衰老的主导者,而且是药物代谢、微生物耐药的重要载体。若是微生态平衡被扰乱,许多感染性疾病就会不期而遇。

而作为一个完整且复杂的生态系统,人体口腔不仅有适宜各种微生物\"安营扎寨\"的温度、酸碱度,还有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湿度和营养源,如口腔内的唾液、龈液、分泌物及食物残渣存留物等;加上口腔解剖结构复杂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均给口腔内各种类型的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定居,提供了非常稳定和适宜的环境与条件。马晟利教授解释说,各种微生物在口腔不同部位共栖、竞争和拮抗,在种群数量及功能上保持着动态平衡的自稳状态,构建了人类复杂的口腔微生态\"微世界\",有助于阻击外来病菌。这个\"微世界\"如果失序和失衡,就会土崩瓦解,致使\"病从口入\"。

机会致病菌不可不防

马晟利教授进一步指出,口腔中微生态的失衡,容易将微生物群体向病原体的相关群体转化,对口腔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同时,机会致病菌的增加易使口腔产生异味(口臭),可致龋病、牙周炎、口腔黏膜病和口腔癌等疾病,其中龋齿和牙周炎可以分析出较明确的致病菌,包括变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而口腔微生态的正常秩序一旦被打乱,往往激发机体的炎症反应,或通过口腔定植菌群的传播,干扰机体其他系统器官的正常状态,使肠道微生态失调,酿成种种肠道疾病,如胃炎、炎症性肠病,乃至胃癌、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

分析其中原因,马晟利教授认为,口腔微生态失调因素是复杂的,可以是年龄、饮食、卫生、健康状况及抗生素的应用等,也可能是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一些超负荷的物理化学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因素等,也都会不同程度地破坏微生态平衡,如口腔修复材料释放的材料离子与降解产物、修复体本身的粗糙程度、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时的射线,均能改变微生态结构,诱使放线杆菌、变形链球菌等口腔致病菌的过度滋生,最终带来局部或全身疾病,而疾病本身又会使口腔微生态的平衡被\"颠覆\"。

保护好微生态有要领

马晟利教授介绍,对于口腔微生态失衡,目前有几种常用的干预手段,常见的是及早消除口腔疾病,包括充填龋洞、清理牙周隐患、消除口腔炎症及口内有害气体,同时依靠机械方法破坏菌斑生物膜、平整牙面以减少细菌的附着,或利用氯己定、氟化亚锡等含漱药物及甲硝唑、头孢等抗生素抑制菌斑的形成。尽管上述药物能够有效阻止致病菌的侵袭,但对口腔内的益生菌和正常定居的固有菌群也同样\"不留情面\"。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往往带给口腔微生态灾难性的伤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针对微生态改善的疗法逐渐兴起,如益生菌制剂和细菌替代疗法等。马晟利教授指出,作为具有保健功效的微生物,目前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最常用。已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在诸如腹泻、心血管疾病和过敏反应等疾病中效果显著。益生菌能定植于口腔并产生代谢物,遏制口腔致龋菌的增殖和黏附。此外,相关研究也发现口腔益生菌还能通过调整口腔菌群,减少挥发性硫化物,改善牙周病患者的口臭症状。而细菌替代疗法是指将病原菌突变株或有益菌株植入口腔,取代或制衡致病菌株,达到预防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其本质是促进微生态平衡的重建。

需要强调的是,单纯的治疗口腔疾病难以完全恢复口腔微生态平衡;换句话说,口腔微生态平衡的自我维护与建立尤为重要。马晟利教授解释,口腔生态环境中包含容易贮留食物和细菌的滞留区,如龈沟、牙邻面间隙、颌面的窝沟及义齿卡环和基托与牙面或牙龈、颊黏膜的重要接触区。这些部位唾液的冲洗效果弱,若口腔清洁不完善,则易使食物残渣滞留,造成口腔菌群失调,引发口腔不适甚至疾病。因此,要注重口腔卫生,每天刷牙2-3次,每次3-5分钟。由于牙齿磨损可致\"牙本质过敏\",遇到冷、热、酸、甜的食物,牙齿易于疼痛并过敏。这种情况下,一般可选用脱敏牙膏、含氟牙膏和防酸牙膏,以减轻疼痛;对患有牙龈炎、牙周炎的人群,宜选择消炎为主的牙膏;有口臭的人不妨用芳香型牙膏。还要注意,不可长期仅用一种药物牙膏,最好几种牙膏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