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基于微信群构建生态学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一 引言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生命课堂理解为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

我国课堂教学模式一直都以构建“以学生的长远发展、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为本”的生命课堂的理想为追求[2],但课堂教学模式多为知识课堂,所谓的知识课堂就是在“知识中心”思想指导下形成的课堂活动,是以传授知识,完成认识性作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追求了教师的可操作性,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课堂氛围因单调而沉闷。即使教师想尽办法活跃课堂气氛,但学生的被动性并没有改变。20世纪下半叶随着生命教育的提出,教育理论界的研究者提出“课堂重构”的理念,目的在于将“知识课堂”转变为“生命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师生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慧,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一同探究知识、展示智慧和发展能力的地方[3]。

二 生态学教学现状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形成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源于人类与自然界长期辩证关系发展中总结出的规律以及很多关于植物学、动物学、地学、土壤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4]。2011年,生态学从生物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提升为理科门类的一级学科,彰显了学科的重要性[5]。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将《生态学》设立为专业核心课,32学时的理论教学时间和8学时的生物技术创新实验。生态学涉及面广,教学内容庞杂,教学过程中,重难点交叉,学生不易掌握。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系统的知识性的灌输,知识点理论化、抽象化。虽然多媒体的使用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并没有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似乎没有改变“满堂灌”的定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使得学生在运用生态学知识方面受到了限制。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在生态学教学上,需要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对生态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 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期提高生态学教学质量。

如何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能极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达到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分析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运用生态学相关原则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授课老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三 生态学课堂的分析

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生命课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包含课堂主体和课堂环境两个部分。教育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育环境不仅局限在一个物理空间,而是由学习资源环境,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满足教学所需的各类授课视频、课件、学习资料等各类学习资源构成学习资源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的学习设备、网络运行环境、学习平台、信息资源即为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有限的课时,无法将知识展开详述,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安排学生研讨。如何在繁杂冗多的信息中筛选和更新课程学习资料,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课下积极开展思考、研讨、实践等活动,促进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师生共同学习的效果,也是授课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 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学习资源环境的构建以教师及时建设学习资源、学生便利获取学习资源为目的。以生态学课程中的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理论为基本模块,收集整理课程资料、网络视频等相关链接,结合课程进展,根据需要进行填加。学习支持服务环境的构建,依托除了上课的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外,智能手机终端微信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得学习支持。

图1 课堂教学和微信群的功能图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课前建立班级微信群,课前提供与教学模块相关的视频或者文献资料让学生阅读,进行课程导学;课堂授课过程中,结合知识点进行提问,着重讲解重点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术性的问题和非学术的问题,可以及时在群之间进行交流,获得学习的支撑,实现教学交互。